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兰科植物创新团队在缅甸维多利亚山发现兰科植物新种

近日,在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的项目资助下,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兰科植物创新团队在缅甸Natma Taung国家公园开展兰科植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项目中,发现兰科植物新物种,这一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

维多利亚山(Mt. Victoria)作为缅甸第三高峰,属于印度-缅甸生物多样性热点的一部分,是极其重要的生态避难所,拥有极高的兰科植物多样性。虽然国内外学者对该地区兰科植物进行过初步研究,但其多样性方面的研究仍然不够全面,并且至今也未见其多样性格局的相关报道。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兰科植物创新团队自2019年起在该区域开展项目调查研究。

84e8273aa6be4058a86d21bfeb633c6e.Jpeg

调查中发现,该区域的植被具有明显的垂直梯度变化,从最低海拔400m至最高海拔3200m植被类型依次为天然柚木林、龙脑香林、常绿阔叶林、思茅松林、高山栎林和杜鹃花林。每个植被类型通过样方调查法,对该区域的兰科植物进行了全面、客观、科学的多样性数据的收集。

b7b7f1a575d9404a946fd41653fa813a.Jpeg

根据详细比对形态特征和查阅相关的文献、标本信息,发现疑似新种3-5种。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李琳老师长时间地探讨和大量文献、标本资料的查阅之后,研究团队将分布在800–850m海拔段的龙脑香林下的一种羊耳蒜属疑似新种确定为新种,使维多利亚山兰科植物又新增一个成员,并以“Liparis  casseabria, (Malaxideae: Orchidaceae) a new species from Chin State,  Myanmar”为题发表在国际植物学期刊Phytotaxa上。

8aa1c79dd1b64727add5dff321b57d7f.Jpeg

另外,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恢复生态研究组合作,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深度挖掘,分析了兰科植物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及其主控因素,研究了宿主树对附生兰科植物多样性和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附生兰科植物的丰富度呈“单峰型”响应格局(峰值在海拔2200   m处),而地生兰的丰富度呈单调下降趋势。海拔和坡度显著影响附生和地生兰科植物的物种组成与分布,此外,草本植物盖度对地生兰科植物的组成和分布也有显著影响。网络分析结果表明,附生兰与宿主树之间的网络呈现较低连通性、高模块化和高专性水平的嵌套结构。本研究解析了缅甸维多利亚山兰科植物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模式与成因,揭示了附生兰科植物与宿主的附生关系网络特征,为缅甸维多利亚山兰科植物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相关研究结果以“Terrestrial  and epiphytic orchids exhibit different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along an elevation gradient of Mt. Victoria,  Myanmar”为题,发表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专业学术期刊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上。

终审:宣传部